泉州新闻
泉州积极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2022-07-08 16:38:28 星期五 来源:泉州网

泉州积极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书写保护新篇章 绽放瑰宝新光彩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一年来,泉州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按照省委、市委安排部署,积极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从一座海丝法庭、一座考古研究所、一个示范全国的古城核心区、一群讲好泉州故事的讲解员等关键小事做起,在制度保障、考古和历史研究、古城保护提升、遗产展示和宣传推介等多方面入手,让文化瑰宝绽放新光彩,造福于民。


清净寺(陈英杰 摄)

法治保护

全国首家:海丝法庭让法治力量直抵保护一线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文化的根脉。今年初,文化遗产法治守护基地在泉州挂牌成立;4月,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成立满两年,共审结涉文化遗产案件29件。种种探索司法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为的是让司法力量直抵保护一线。

作为全国首家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跨区划集中受理泉州22个世界遗产点为代表、涉及全市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事、民事、行政、执行案件,依法打击危害文物资源、文化遗产的犯罪行为,妥善化解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相关物权保护、相邻关系、继承析产等纠纷。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涵盖10个县(市、区)和清源山管委会,管控区划近200平方公里。为真正保护好、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泉州以法治为基、多方协作、共同努力——

今年,泉州第七部地方实体法《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全市上下构建起市级统筹、跨部门跨区域整体联动的保护体系。《“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泉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

法治呵护下,泉州文化遗产“根与魂”有力延续,风貌得到良好保持或修复——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泉州府文庙大成殿修缮项目成为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推介项目;筑起文物古迹安全“防护网”,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保“三防”工程立项14个、保护修缮工程立项10个,数量居全省设区市首位。

考古科研

全省首个:团体领队考古研究所擘画15年蓝图

考古的科学支撑和实证,是泉州申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未来,探源中华文明、讲好泉州故事的有力担当。

201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泉州考古收获累累硕果——对番佛寺遗址所在地块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表明,该遗址或为国内发现的唯一印度教寺庙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或为唯一尚能发掘的南宋时期宗正司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或为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古海关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遗址;德化窑尾林窑址系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出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代的古窑遗址。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永春苦寨坑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德化窑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考古重新发现泉州,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今人充满文化自信。“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全国外销陶瓷交集汇聚的一个中心城市,其遗产价值举世公认。”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栗建安在总结披露考古阶段性成果时说。参加过泉州古城考古工作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由衷赞叹,泉州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去年以来,泉州提出,要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针对考古与历史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推进考古工作体系化建设,加强考古成果挖掘整理、研究阐释和交流展示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加强考古能力建设,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国家文物考古发掘团队资质,目前,这一资质为全省地级市唯一。与本土专业力量并肩作战的,是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专业院校、机构等。

上个月,省文物局公布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列入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作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泉州此次入选的三个遗址公园,皆为世遗点。

当前,泉州已初步编制形成2021年—2035年泉州世界文化遗产考古研究计划,确定了研究依据、目标、对象,分析了研究现状,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保障体系。

藏宝古城

示范全国:生动实践“见人见物见生活”

6月,中国建筑学会正式公布“2021—2025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评审结果,泉州古城成功入选。这意味着,古城在全国建筑文化科普方面具有标杆示范作用,获得官方认证。

古城是世遗泉州的核心。22处世遗点中,古城所在的鲤城区,集中了8处。泉州古城被整体纳入缓冲区管理,同时集中着近300条古街巷和669幢传统历史建筑。

近年来,泉州结合申遗与住建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用“绣花”功夫传承历史文脉、提升街区街巷、改善人居环境,在“润物细无声”的改造提升里,古城愈加“见人见物见生活”——

秉承“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泉州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做到“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2018年起,泉州相继启动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中山中路综合提升工程、中山中路周边街巷综合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周边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

秉持“一街一特色”,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近百名老工匠,深入一条条老街巷里,精心采用几十种古法工艺和传统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升街巷原有风貌。

用更加温和的“微改造”“微更新”方式,为古老街巷进行“微创手术”。古城街巷提升工程动工之前,各项目组就与街道人员联动,上门发放交通出行手册,解释如何出入便民通道;为解决工程带来的停车难题,项目组就近搭建免费电动车停车棚,提供充电设备;设置24小时免费保安、保洁,设置商家导购牌,为商户引流……

精心改造、科学提升收获认可。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泉州古城街巷保护提升项目示范全国。

古城不仅展现着传统建筑魅力,还成为泉州历史文化的平台载体。

修缮后的黄氏宗祠作为泉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步作为泉州古城考古陈列展示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与各小学共建,让考古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进考古所;金鱼巷49号通过以修缮权换取使用权,设立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世界遗产管理泉州工作站;小山丛竹作为“泉州旧八景”之首,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诚正堂作为小山丛竹古书院,陈列与泉州相关文化书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沙龙和讲座。

全民讲述

人人处处:把海丝泉州讲给世界听

“和我一起讲解世遗泉州!”上个月,“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第十一届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启动报名,往届学员转发朋友圈广而告之。

从2017年成立古城讲解员队伍至今,泉州培训学员超过两千人,合格受聘的古城讲解员超过两百人,成员遍及各行各业。不仅是古城讲解员,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等各大展馆,以及各县(市、区),长期常态化的讲解员和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举办了一届又一届。

“要把家乡讲给更多人听。”古城讲解员丘山说,讲解之余,她用随身携带的木鱼伴奏唱起南音,在千年古韵清音中,带领大家游玩古城。她希望,将世遗泉州的故事鲜活地传递出去,让更多外地游客感受泉州“常来又常新、历久又弥新”的魅力。

他们为泉州发声,把泉州讲给世界听。每年的端午外国人游古城、五一公益讲解、国庆免费游、古城徒步穿越讲解服务等活动中,都有泉州各级各类讲解员的身影。他们让世界了解泉州,让泉州走向世界。人人都是讲解员,处处皆是展示平台。如今,通过改造升级建设,“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遗总展示馆以及13个世遗点现场展示馆,中国舟船世界展示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展馆等,与全市各大博物馆共同成为市民游客文化“打卡”热门地点。其中,世遗总展示馆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为永续传承、不断深化泉州世界遗产的非凡意义,泉州将每年7月25日,定为“泉州世界遗产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遗产。

“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泉州从点滴做起、聚沙成塔,一直在努力。


责任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