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新闻
数说十年奋斗路 砥砺前行谱新篇——“喜迎二十大”鲤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2-09-20 11:21:19 星期二 来源:鲤城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鲤城区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品质名城•现代都市”目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总量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实现跨越

2021年,鲤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501.66亿元,连跨3个百亿台阶,2013-2021年年均增长7.8%。其中,除2020年因疫情影响地区生产总值仅增长4.4%外,其余9年均保持6.3%以上的增长速度。2021年鲤城区生产总值增长10.7%,位居全市第3名。在间断零星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鲤城区仍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2012-2021年鲤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鲤城区经济增长带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鲤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0.6亿元。2021年增加到 22.4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1.5%。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55亿元,比2012年增加2.75亿元,年均增长4.1%。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9.37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20.34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9.9%。

2012-2021年鲤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

2012-2021年鲤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及增速

(三)人民收入大幅跃升

十年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鲤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521元,是2012年的2.33倍,是2017年的1.49倍,是全国(80976元)的1.56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7.1%。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96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鲤城已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居民收入得到明显改善。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224元,达到2012年的1.52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685元,是2012年的1.29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5.5%。

2012-2021年鲤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能活力迸发

(一)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2012年以来,鲤城区始终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优势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扩量加快,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对全区经济发展贡献持续加大。鲤城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0.1:41.49:58.41调整为2021年的0.03:38.03:61.94。服务业占比不断攀升。2021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6%,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2年提高了3.53个百分点。

2012-2021年鲤城区三次产业结构图

(二)传统产业转型提档

2012年以来,鲤城区强化企业跟踪服务,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保障了工业经济平稳有序运行。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476.54亿元,比2012年增加224.66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8.7%。在企业技术升级、产品质量提升助力下,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形成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2021年,鲤城区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409.13亿元,比2012年增加189.03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7.1%。其中,机械汽配、纺织鞋服、电子通信行业规上工业产值分别完成81.13亿元、260.54亿元、67.46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53.64亿元、121.54亿元、13.88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2.8%、7.2%、2.6%。

2012-2021年鲤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

(三)科技成果丰硕喜人

2012年以来,鲤城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新集群加快发展。积极实施高企培育10条措施,给予科研团队补助经费,启动“增量扩面”三年行动,76家重点企业入库孵化,2021年国家级高企达109家,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增长20.3%,科技小巨人研发投入奖励资金连续六年居全市首位,佰源机械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稳居全省开发区前15强。科技企业量质齐升。鲤城区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14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市级众创空间11家,数量均位居泉州市前列。2021年,鲤城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达119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15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52件)。

(四)新兴经济蓬勃壮大

2012年以来,鲤城区重点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200亿元。承办“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大会,推出动漫、影视产业政策套餐,数字文创动漫基地持续在全市新经济比拼中名列前茅。2021年,全区共8个项目对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总投资41.71亿元。工业信息化数字化加快推进,随着有关“数控一代”、“工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深入实施,互联网与鲤城区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2021年末,鲤城区己培育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4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建成2个数字化车间、2家省级智能工厂;7家企业8个项目获得市级机械装备和两化融合发展专项资金。

三、内需动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一)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2012年以来,鲤城区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总量逐步扩大。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144.97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300.32亿元,2016年突破200亿元,2021年突破300亿元,是2012年的2.07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11.1%。商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开始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尤其是古城向新区的进一步延伸扩展。老城区商圈一体化形成,新城区市场集群化初具规模。目前共有5大专业市场,7大特色商业街,7家大型商超,3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市场建设由简易式向规模化、高档次、多功能发展,影响力、辐射力显著增加。特色商业街南环路汽车贸易走廊“虹吸”效应明显,2021年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达141.98亿元,比2012年增加85.77亿元,2013 -2021年年均增长10.8%。

2012-2021年鲤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2012年以来,鲤城区电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区纳入限上电子商务企业8家,共实现零售额8.15亿元,同比增长67.9%。2021年末,鲤城区电商企业约5000家,电商店铺约18500家,全区日均发货约100万件,全年销售额达150亿元,其中纺织鞋服类约占74%,主要分布于辖区几大电商集聚区或园区。幸福街电商圈约有鞋靴档口3000家,日均发货约40万件;电商总部基地入驻电商商家约120余家,日均发货量约8万件;程居数字经济智慧园约入驻电商商家80多家,日均发货约5万件。

(三)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2012年以来,鲤城区持续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壮大基础产业,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民生事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推进。主动融入“环泉州湾”总体建设布局,对标主城定位,全面铺开城市建设项目,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2012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8%。深入实施古城保护提升计划,完成“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61个、背街小巷74条、口袋公园30个。与此同时,坚持跨江发展、为民建城,十年投入300多亿元建设江南新区。启动实施繁荣片区、站前大道西侧棚户区改造等一批项目,建成笋江新城、滨江新城等优质城市展示面。着力实施“聚城畅通”工程,站前大道南延伸段、K2地块西侧道路等建成通车,改造升级南环路、笋江路等城市主干道、岔路口,爱国路、池峰路等7条断头路顺利打通,8条道路完成微整治。繁荣片区6000亩大开发蓝图绘就、全面推进。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12年以来,鲤城区着眼于造优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提出1个总方案、15项专项政策,全面开展“1+15”优化提升行动,以更精准的服务保障力、更强健的市场价值链、更清朗的政企生态圈护航高质量发展。2021年,鲤城区“营商环境指数”绩效考评位居全市第3,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市前列。不断造优信息化平台,14套信息系统实现与市汇聚共享平台数据对接,在闽政通、泉服务中设立“i鲤城”掌上服务平台,推出“掌上办”事项112项。目前,99.18%的区级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审,88.72%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开办企业时限由原先2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小时。推进60种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异地通办”,在不改变各地原有办理事权的基础上,打破属地管理限制,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难题,“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99.34%,让智慧化的贴心服务温暖民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日臻完善

(一)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总体优化。十年累计建成江南学园等24个教育项目,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5万个,幼儿园学位2900个,创新“一基金、一中心、一集团”发展模式,实现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获评全省首批“教育强区”“教育工作先进区”,“学在鲤城”成为广泛共识。辖区内现有中职学校1所,普通中学8所,小学30所。2012年末,全区仅有7所幼儿园,现已达82所,幼儿教育选择更加丰富。2021年末,全区在校学生总数为66921人,比2012年增加23905人。其中,小学在校生数41108人,比2012年增加16925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24614人,比2012年增加7031人。2021年,全区专任教师共5164人,比2012年增加2672人。

(二)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世遗效应初步显现。融入泉州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建设,做到古城与新区一体建设、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把8个遗产点、81处文保单位,6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669幢古建筑作为鲤城最宝贵的财富,不遗余力进行保护传承。同时,深入挖掘盘活古城人文特色资源,策划一批红色文化、创意文化、古城街巷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举办沉浸式文旅体验活动,西街、小西埕等街区、景点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前来游览。2021年,全区旅游业接待总人数736.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4%,为2012年接待总人数的1.96倍。2021年旅游总收入6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为2012年旅游总收入的1.83倍。多方开展文化惠民。建成源和1916文创园、东亚文化之窗等16个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率先开展“第五立面”整治,有效延续了古城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市民开门即景、推窗见绿、移步进园。府文庙工程获评国家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获评中国建筑设计奖一等奖。古城新区交相辉映,人文生态融合发展,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医疗卫生全面进步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98家,共有4家省、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市中医院、泉州迪安医学检验所。2021年末,辖区(不含省市部队属机构)内开放床位数1168张,千人均床位数2.95张。获评全国首批健康促进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面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江南老年颐乐园、81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形成居家和机构、医养和康养相互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国家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十年来,鲤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绩来之不易,成果令人鼓舞。下阶段,鲤城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记嘱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干奋进,奋力谱写鲤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赖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