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新闻
鲤侨名厝③ | 他能文能武,洋楼还暗藏玄机!
2022-09-30 17:54:58 星期五 来源:鲤城新闻网

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鲤城辖区有众多华侨建筑,它们承载着鲤籍侨胞乡愁记忆,既是联结海外华侨华人的情感纽带,也是展示鲤城深厚侨文化的重要窗口。由鲤城区侨联主办,泉州网、鲤城微事协办推出【鲤侨名厝】专栏第一辑,带您走进知名侨厝,聆听侨亲故事,探寻建筑里的家国情怀。

蔡水影洋楼

从华侨新村穿过北门街,一路往东走来到模范巷,在模范巷中段“大城隍口12号”能看到一座两层洋楼:规模颇为壮观、极具民国风情,这就是“蔡水影洋楼”,于2020年3月被列入泉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在洋楼大门入口抬头处的石刻牌匾上,题有“青阳衍派”四字,刚劲有力,透出一种历史沧桑感。经过一个双道水门楼,进入大门,便来到洋楼的庭院。庭院里花草郁郁葱葱,这得益于洋楼主人蔡水影的女婿陈先生长期以来的精心栽培和打理。从1972年起,蔡水影洋楼就由其女儿、女婿负责打理,几十年来,这里的一砖一瓦,依然保持完整、结实。

蔡水影是泉州晋江人,早年师从泉州国术大师魏国器学习五祖拳,辛亥革命后加入同盟会,后前往印尼泗水,曾任印尼泗水济阳公会监事长、寄傲社主席,将五祖拳传播海外。泉州历史文化名家周焜民在《泉州太祖拳源流》一书中曾提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魏国器偕徒戴火炎、蔡水影买棹南游,传拳印尼泗水寄傲社、三生国术馆,至今薪火不绝。”和许多老泉州人一样,蔡水影热衷于“拳头烧酒曲”,除了精通武术,还钟情南音,时常和朋友一起演奏,这些爱好在异国他乡也未曾改变。

蔡水影(左)

1935年,印尼泗水晋江公会欢送魏国器、蔡水影等人回国留影

1955年,蔡水影作为归侨观光团一员应邀回国



蔡水影名片

1934年,蔡水影委托好友、邻居戴火炎负责兴建洋楼。1955年,蔡水影作为归侨观光团中的一员,受邀回到祖国观看国庆节典礼,之后还回到故乡泉州,来到这座洋楼。当时四周都是平房,这座洋楼可谓“鹤立鸡群”。由于它干净舒适、冬暖夏凉,后来附近的白耇庙重修时,工人都喜欢跑到这里,直接躺在地板上休息,非常惬意。

洋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四房朝厅,正面宽廊呈直梁式,四根红砖方柱,主立面为两层连续拱券外廊,由尖券形和拱形相间组合。二楼柱子排列为“五脚基”式,墙面采用闽南传统胭脂红砖,更显温润典雅。整体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多处装饰采用水车堵灰塑彩绘,又融砖刻、木刻、石刻、泥刻等工艺于一体,所用材料坚固优美,细节之处彰显匠心,在当时极为罕见,是外廊式建筑发展至具有闽南地域装饰风格的典型。

洋楼多处装饰采用水车堵灰塑彩绘,有诸多花卉图案,别有意境

门窗的弯曲铁花

正立面最上方的檐口有泥塑滴水兽装饰

在一楼的墙壁上嵌着不少对联,其中最醒目的是由清末同科举人陈仲瑾、曾遒合作而成的石刻对联“依梅石傍小山欣建元龙楼百尺,家萼辉邻过化却崇朱子道千秋”,上下落款分别为:“民国廿三年夏月”和“陈仲瑾撰曾遒书(印章两枚)”,寥寥数语,不仅点出洋楼所处的地理位置(“梅石”位于泉州一中旁,“小山丛竹”石坊也在附近),还言明了周边人文环境。

“依梅石傍小山欣建元龙楼百尺,家萼辉邻过化却崇朱子道千秋”

大门两侧嵌有四扇棂格窗,中间均用木刻做成四个字。左边两扇为“诗礼传家,文章华国”,右边两扇是“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遗憾的是“开”“竹”两个字已经损毁了。

“诗礼传家,文章华国”

“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据陈先生介绍,闽南工匠素有“对场”的做法,同样的建筑请两拨工人做,大家互相比拼技艺。该洋楼在建设时也不例外,建房伊始,特意聘请两位雕刻工匠,各负一半,各露绝活,相互竞技,故而题材不同、风格迥异,但均手法娴熟、精致细腻。负责左边的师傅偏爱兵马刀枪、战斗人物,如“封神榜之青龙关飞虎折兵”“三国演义”等,还在铁窗顶上刻下外圆状内香炉体的“竹苞松茂”,像字又像画。而负责右侧的工匠则热衷于仙翁童子、祥禽瑞兽、名贵花木等,在铁窗两侧用螭龙纹拼出“清、明”,分别用三只喜鹊的身体巧妙地围成“风、月”,竖读就是“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

两位师傅既分工又合作,各自负责“八仙”中的四位,分别刻于两边角牌,从上而下,左边分别是蓝采和、曹国舅、吕洞宾、汉钟离,右边则为张果老、何仙姑、铁拐李、韩湘子,附近雕刻文字“所思不远”与“妙造自然”相呼应。他们还将瓷砖敲碎后,嵌入红砖之中,此巧妙搭配让人眼前一亮,如有一处红砖刻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坐在麒麟上,仙童紧随其后,麒麟的眼睛却别出心裁地用小块花砖补上,煞是好看,有画龙点睛之妙。

经过一楼大堂,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来到二楼。楼梯用楠木建成,至今依然非常坚固。二楼大厅两侧的木板墙,雕刻为椭圆形和异边形两大类型,做工十分精细。阳台两侧共有四个窗户,周边分别使用四种不同图案的瓷砖装饰,这些花砖和栏杆用的青色柱子都是当年特地从印尼千里迢迢运来的,历经80多年的岁月沧桑,颜色依旧不变。

二楼门楣上有曾遒书写的“温陵钟胜”,在楼上可一览温陵城北胜景

四种风格不同的花砖

沿着楼梯回到一楼,穿过前廊顶上刻有两个石榴的拱券边门,便来到背后两进三开间的清末古大厝,现仅存后落及双榉头,这里便是蔡氏祖先的房屋。天井处有一口八角形古井,井水清澈甘甜。据说,如果自来水停了,附近的邻居会蜂拥而至提水。以前有一位洪老先生,每天都要提井水去泡茶,他说,这里的井水味道就是不一样。

天井处八角形古井

洋楼的防卫设施同样值得关注,在石刻对联下方两侧,留有两处圆形枪孔,从内到外由小变大,望风、射击十分方便;在一楼大门的背后,用了双条木闩,大门两侧还用四根大柱子固定;二楼楼梯口设置了一块厚重的木板,关键时刻可以盖上,下面的人很难攻上去。据说,可能是因为洋楼过于坚固安全,解放厦门的时候,叶飞将军曾在二楼住过一段时间。

圆形枪孔

双条木闩

二楼楼梯口设置了一块厚重的木板

“对于长期在海外的华侨而言,记忆中的故乡总有着一抹温情的美好,这些温情的美好就留存在华侨祖辈建造的古厝里,留存在赓续不断的乡土文化里。”正如陈先生所说,泉州市区类似蔡水影洋楼的古厝还有不少,它们见证了早期泉州华侨筚路蓝缕的海外奋斗史,盛满了他们浓浓的乡愁……

责任编辑:黄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