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新闻
鲤侨名厝④ | 西街百年宋宅:庭院大宅,洋楼花园!大有来头!
2022-10-14 17:44:04 星期五 来源:

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鲤城辖区有众多华侨建筑,它们承载着鲤籍侨胞乡愁记忆,既是联结海外华侨华人的情感纽带,也是展示鲤城深厚侨文化的重要窗口。由鲤城区侨联主办,泉州网、鲤城微事协办推出【鲤侨名厝】专栏第一辑,带您走进知名侨厝,聆听侨亲故事,探寻建筑里的家国情怀。


宋宅


洲紫新筑位于鲤城区西街116号,又称“宋宅”,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从空中俯瞰,洲紫新筑呈长方形,中轴对称,布局巧妙,前半部分为两落三开间双护厝的官式大厝,尽显闽南特色;后半部分是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后花园,园中另建双层西式红砖洋楼,独具异域风情。二者风格迥异却相互映衬,和谐共存。

洲紫新筑的修建者为菲律宾华侨宋文圃,原名宋道南。宋家原居于泉州潘山糖厂附近,家中有二子,哥哥宋文圃很小便前往菲律宾谋生,后来通过开办酒厂发家致富,弟弟宋道辉则留守照顾家庭。为了让家人生活更加舒适,宋文圃携款回泉,置地建房。

1912年,宋家买下了位于西街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金国皇族后裔粘氏大厝,历时3年,建成洲紫新筑。尽管当时宋家人口不多,但宋文圃为了家人今后可以靠租房收入安稳生活,洲紫新筑的房间多达40多间,今西街沿街五六间店面就是宋家租出去的。


官式大厝富丽堂皇

沿街而望,洲紫新筑入宅处是一个小小院门,淹没在西街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中,十分不起眼。然而从沿街小门步入其中,一个百余平方米的大石埕就映入眼帘。

门匾上,“洲紫新筑”四字乃勾勒书法家赵孟頫遗墨而刻,“洲紫”为宋家堂号,“新筑”则表示宋宅落成。
大门匾书的“花萼相辉”四字,下方对联为“洲水一源流芳荔圃,紫云双塔辉映棣华”,不仅把宋家的家庭来历、生活环境娓娓道来,还将主人宋文圃的“圃”字嵌入其中。

大门两侧各开一扇角门,浮雕门楣上刻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分别书“题杏”“赋梅”等古雅字样。

石埕两侧各有一个明清建筑风格的月洞门,配以书卷式门楣,门打开可通往外重护厝。石埕内还有两面墙值得一观,一面是双丁万字不断纹墙面,寓意多子多福、富贵绵绵;另一面则为出砖入石墙,红砖白石相间,极具侨乡特色。

月洞门在园林艺术中有“框景”的意趣,其中西侧月洞门正对开元寺东塔,当年堪称一处绝佳取景地,极具小资情调。

石埕内的双丁万字不断纹墙面

从石埕望去,大厝正面尽收眼底。红砖厝外墙立面装饰颇为讲究,硬山式山墙顶部站立仙人,搭配燕尾双脊,愈显精致;墙上雕梁画栋,瓷雕、木雕、砖雕等随处可见,造型各异。如今,这些雕刻构件已露陈色,但细看之下,精湛工艺仍令人叹服。

大厝内部采用传统的闽南大厝对称布局,前厅两侧各有一屋,后面天井两侧各有一走廊,由于滋生白蚁,走廊已被毁坏,如今部分按原样修复。天井内栽花种草,采光通透,下雨时雨水沿屋顶瓦当流进天井,形成一屏雨帘,有聚水又聚财之意。


正厅里贴墙摆放的两张半圆形桌,可拆可拼,拼起来成为一张完整的圆桌,可围坐其边;拆开来又成为单独的两张半圆形桌,靠墙摆放节省空间。


桌子为建宅时从菲律宾运来,侧面和立柱用片片贝壳粘成“寿”字、梅花、喜鹊、花瓶等等作为装饰。

跨过天井,便是正厅。正厅两旁的屋子设计讲究,屋前设有类似玄关的过渡空间,既增加房间的私密性,又可用来摆放衣柜等家具。房间内设有阁楼,需从屋后架起木梯方可上去,阁楼可储放生活用品等杂物,并配有可开关的木窗,方便通风。过渡空间和阁楼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房间的空间利用率。

双重护厝

宋宅有双重护厝,尽显大户人家的“高配置”。里外两重护厝之间设有天井长廊,可使房间避免夏季炎热的穿堂风,环境阴凉舒适,其中,第二重护厝长度超过大石埕,与前排沿街店面连接;护厝里设有厨房、储藏间以及佣人的房间等,天井长廊内种有花草,还有两个水井,可满足生活生产需求。

如今的大厝居住者是宋文圃的孙女宋丽华,宋丽华1940年出生于新加坡,1967年至2011年期间,她曾先后担任开元街道新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开元街道侨联主席,鲤城区侨联委员等职务,如今依然坚守在侨务战线,担任街道侨联名誉主席职务,为侨联事业和社区发展奉献了半生时光。


西式洋楼精致典雅


穿过官式大厝,向里走便是宋宅郁郁葱葱的后花园,园内绿植遍地,鹅卵石铺路,十来棵龙眼树环绕着中间的洋楼。洋楼坐北朝南,厅堂居中,两侧各有二间对称的房间;四面回廊环绕,一道道椭圆形拱顶与红砖廊柱相间,别有巴洛克风情;内部宽敞舒适,一楼和二楼各有四个大房间和一个大厅。

洋楼门楼外围,阳台成排的琉璃栏杆与天台的琉璃窗花相呼应,远望犹如给洋楼戴上了项链和花冠,精巧华贵

洋楼在建造时,特别讲究实用性,考虑到闽南日照时间长,天气炎热,洋楼的房间与房间之间还设置了通风系统,既保证私密性,又可以让四周空气流通。楼顶还装有隔热层,在没有现代电器的百年前,这栋大楼在夏季也能保持凉爽通风。雨天时,楼顶雨水还可顺着廊柱中空地面处的小口流下,避免积水。

洋楼的门窗亦十分有趣,双开正大门的右下方,还有一个拱顶小门,仅容一人通过。立于门下时,人与门层层相叠,远看有“大门套小门,门内有佳人”之意境,别有风味。洋楼的窗户由木板与玻璃组成,两扇窗被木条分割成十二部分,中间嵌入小块的方形玻璃,外部为了防盗,还用铁条加固。

由于当时原材料紧缺,建设洋楼所用的铁条、楠木等材料几乎都是从菲律宾购置,通过海运至现在的笋江桥边,再请人力扛到家,仅一根铁条就有十几斤重。1958年大炼钢铁时,洋楼的铁质构件险些被拆,幸得菲律宾归侨、时任泉州市市长王今生挺身而出,及时制止。

2010年,遭受台风侵袭之后,洋楼边廊及前廊大部分倒塌。为重现洋楼当年风貌,2015年,政府与宋宅业主达成一致,业主出让洋楼使用权,由政府出资修缮,以“修旧如旧”手法加以修复。2017年,洋楼和院前园林景观修复完成,此后四年多,市古城办同知名艺术家吴达新合作,将洋楼打造成1915艺术空间,并举办一系列展览,令其重焕新生。

“大隐隐于市”的西街洲紫新筑,用一道小门隔开了门外的喧嚣,留住一方宁静,一如宋文圃低调的性格。宋丽华介绍,宋文圃是一位低调实在的生意人,在菲律宾不爱抛头露面,但生前十分热心公益,曾任泉州培元中学、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等学校校董,还为泉州幼儿师范学校等单位无偿捐赠用地。

时光如白驹过隙,百年如同一瞬。宋宅落成后,宋文圃未曾在这里住过,五十多岁时在菲律宾去世,其多年经营的酒厂后来也因发生火灾,付之一炬,令人不胜唏嘘。如今,宋丽华已年过八旬,仍守着这座华侨老厝,守着家族的历史,只为给海外亲人留下故乡的记忆,也为古城西街留住一份美丽。


责任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