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新闻
鲤城紧急寻人!200年前的名单“曝光”!
2024-01-05 10:01:00 星期五 来源:鲤城新闻网

“陈丰美捐银百贰拾员、陈泉山捐银捌拾员、黄世益捐银贰拾员……兴裕号捐银玖员、协泰号捐银捌员……”近期,正在修缮中的鲤城区熙春宫,发现了两方小小的石碑,经过相关专家校勘解读,揭开了熙春宫在大约200年前的修缮故事,以及一次鲜为人知的善举。

熙春宫位于鲤城区通政巷中段,建造年代已无法考证,清道光十五年(1825年)重修,历时三年竣工,宫庙大门处至今仍悬挂“熙春古地”匾额。据泉州市区方志学会顾问薛祖瑞介绍,熙春宫的宫名来自境名,是古城南隅阳义铺熙春境的境庙,宋朝有熙春坊,在好德坊南,即今通政巷口,明清时期用作境名。

走进熙春宫,正殿两侧嵌于墙壁上两方黑色石碑格外显眼;靠近细看,虽已历经近200年岁月,但碑文依旧清晰可辨。“由于年久失修,熙春宫早已不对外开放,两方清代道光年间的石碑也被灰尘掩盖。”通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淑华介绍,去年6月底,在新加坡华侨傅火德的支持下,熙春宫启动重修,两方石碑才得以“重见天日”。

修缮前

修缮中

据介绍,碑文内容由清嘉庆年间贡生、书法家,泉州文山黄族人黄人彦撰写,刻于石碑之上,落款时间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其中,东侧石碑为《重修熙春宫碑记》,记述熙春宫重修落成的过程,西侧为《乐捐芳名碑记》,记录了捐资重修者名单。

根据石碑记载,熙春宫因历经多年,日渐毁坏,铺中公议号召众人捐款,积少成多,共同襄助修庙盛举,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翻修重建,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落成。当时,由阳义铺的士绅倡议捐款,熙春境捐款个人及商号达76个,还有崇名、登贤等10个外铺境的善信13个。碑文最后写到:余既嘉诸君子之好义,而又愿后之人之嗣而葺之也,于是乎书。大意为:黄人彦赞赏诸位乡贤的义举,希望后来人的子嗣效仿善举。

“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也将泉州民间信俗带到那边。”傅火德表示,此次捐资重修熙春宫可谓机缘巧合。“如今,熙春宫重修完工在即,希望能找到这些捐资者的后人共同见证,再续200年前的善缘,相信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找寻捐资者的后人既是为了褒扬先人善举,也想呼吁大家共同参与保护闽南民间信俗文化,延续传承乐善好施的好家风。”陈淑华表示,由于年代久远,捐资者的信息难以查找,寻找其后人的难度较大。目前,经过辗转询问查找,他们仅与黄人彦的后人取得联系,“我们还在继续寻找,也希望名录中的捐资者后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许培吟
中共鲤城区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595-22355162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闽ICP备09016470号-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22355162 、 22355159   举报邮箱:lcwxb15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