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菜’必有用,来把蔬菜行不行?”
“别看个头大,全是白菜价。买它!买它!”
日前,一场特殊的蔬菜义卖活动在金龙街道石崎社区内火热开卖,摊主们妙趣横生的叫卖声引来了不少居民群众光顾。
原来这是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组织的“以蔬换书”义卖活动,活动现场,6个摊位一字摆开,西红柿、豆角、茄子、番薯叶等种类丰富的蔬菜或用彩带绑扎,或用篮子装好,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等待顾客挑选。孩子们则分工合作,有的热情吆喝,有的装袋称重,有的则负责收银记录,吸引了周边不少居民前来采买。
“班级分为不同小组,有各自的任务,我们小组就负责售卖,我则是向顾客介绍蔬菜。”该校三年级3班学生施悦琪告诉记者,刚开始售卖时,他们都有些紧张和害羞,不敢大声吆喝。后来,同学们互相鼓劲,大家放开声音吆喝叫卖,“蔬菜卖出去后,我特别开心,内心成就感满满。”
为了这场特殊的义卖,活动当天,孩子们不仅早早地赶到学校劳动园地采摘新鲜蔬菜,还特地设计画有蔬菜的宣传展板和纸袋,以此来吸引顾客。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半个多小时,蔬菜便被抢购一空,最终收益818.5元。活动结束后,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前往附近的书店,选购心仪的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
“从蔬菜的栽种到售卖,整个过程孩子们既体验了劳作的不易,也体会了收获的喜悦,既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交流能力。”该校校长郑志清介绍,去年3月份起,学校在沿围墙边开辟近400平米闲置用地,将其平整成“绿芽”红领巾劳动园地,每个年段划分“责任田”,由学生负责种植、养护和收获,助力开展劳动教育。
郑志清介绍,劳动园地运转一年多,之前孩子们都是将收获的果实带回去和家人分享,义卖活动则是首次尝试开展,这是学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今后,学校将继续充分利用资源,多形式呈现劳动的意义,挖掘劳动教育内涵,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体质、开拓视野,实现多维度成长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