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流量狂欢下的社会代价:昆明“持刀追砍”摆拍事件的反思
2025-02-17 08:00:00 星期一 来源:

近日,昆明市五名男子因自导自演“持刀追砍”视频并在网络传播,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流量经济的畸形追逐,更是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和公众信任的侵蚀。从法律到伦理,从媒介责任到公众素养,这一案例为当下网络生态敲响了警钟。

事件中,罗某某等五人为了“赚取流量、吸引粉丝”,通过利用人们对暴力事件的天然关注,策划暴力场景摆拍视频并将其发布到网上,引起了当地民众恐慌和社会负面影响。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将公共安全议题异化为“流量密码”。罗某某团队的造假行为绝非个案,某短视频平台2023年删除的143亿条违规视频中,摆拍类内容占比达21%。这些精心设计的“社会实验”、“街头突发”视频,实质是披着真实外衣的谎言工厂。在算法驱动的流量竞争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模糊,社会责任感让位于数据指标的攀升。

公安机关对五人的行政拘留处罚,明确传递了“网络非法外之地”的警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处拘留及罚款。但法律惩戒仅是治标之策,平台责任同样关键。当前,部分社交平台对争议内容的审核机制存在滞后性,算法推荐更易放大极端内容。需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治理模式,例如通过技术手段识别暴力摆拍特征、设置用户信用分级制度等,从源头压缩虚假内容的生存空间。

面对真假难辨的网络内容,公众既是受害者,也可能无意中成为传播节点。此次事件中,视频之所以能快速扩散,正源于部分网民对刺激性内容的非理性转发。提升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应增设信息甄别课程,社区可开展反谣言工作坊,媒体则需强化辟谣专栏建设。另外,自媒体从业者身为互联网上的“笔杆子”,更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专业内容,做到不夸大事实,不虚假杜撰捏造,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互联网环境而做出努力。只有当公众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主动核查信源、理性看待热点,才能从根本上削弱虚假信息的传播动能。

昆明摆拍事件是一面多棱镜,既照见流量经济的野蛮生长,也映射出社会治理的复杂挑战。遏制此类乱象,需要法律刚性约束、平台技术赋能、公众自觉监督的协同发力。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需重新审视“真实性”的价值——它不仅是网络内容生产的底线,更是维系数字时代社会信任的基石。唯有构建起尊重事实、敬畏法律的网络文化,才能避免虚拟空间沦为“后真相”的狂欢场。正如网警提示所言,任何企图以虚假换取流量的行为,终将在法治的阳光下无所遁形。


责任编辑:黄凯杰
中共鲤城区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595-22355906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闽ICP备202201930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22355159   举报邮箱:lcwxb15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