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泉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
大课间活动优秀案例评选
共收到案例77篇
其中小学57篇、初中15篇、高中5篇
经专家评审
评出一等奖12篇、二等奖28篇、
三等奖21篇
其中,鲤城区获得一等奖2篇、
二等奖5篇、三等奖2篇。
一等奖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
该校于2011年起实施大课间活动,经过14年的长期坚持和不断优化,学校建立起“一核两域三线四维”的大课间新样态,以进退场、体操、跑操、区域活动、放松操为主要内容,为学生打造充满活力的多彩课间。同时,率先设置AI智能评价,动态捕捉扫描和演示规范动作,成功破解“课间圈养”难题。
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
该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精心设计多元化、特色化大课间活动体系。本次获奖案例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体育与文化,创新构建集跑操、攀岩、球类运动与非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大课间体系。其原创的"拍胸舞特色操"将国家级非遗泉州拍胸舞"打七响"精髓与现代健身操相融合,既实现千年民俗的校园传承,更打造出传统文化活态创新的教育范本。
二等奖
鲤城区实验小学
该校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通过微改革丰富活动形式。包括五祖拳健身操、跑操等集体活动,以及跳长绳、跳短绳、体适能等分组活动,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针对不同年级调整运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交能力,营造积极校园文化。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该校秉持“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律动”设计理念,将活力、动感、健康的体育元素融入阳光体育大课间,结合学校学生年龄特点及地域特色,打造“健身操+体能训练+跑操+团队游戏+放松”的大课间活动模式,引导和鼓励全校学生共同参与。
鲤城区第五中心小学
该校积极推行阳光体育、多彩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强调“健康第一、快乐运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激发学生体育学习自觉性。学校制定多样化竞赛计划,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评比制度。活动遵循全员、安全、因地制宜、科学性原则,确保活动时间不被占用,师生全员参与,分区域活动,班科任老师现场指导,保障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
该校始终秉持“让运动成为习惯,让健康伴随终身”的宗旨,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运动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体系。
泉州市第七中学
该校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和传统校园体育健身活动安排,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包括广播操、跑操、搏击操和Tabata等项目。活动时,采用分年段、分班级、统一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全进程,既增强了学生体育活动中的美育熏陶,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等奖
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
学校秉持遵循常态化、实用、可操作原则,科学合理规划运动负荷与密度,设置七彩大课间活动,包含进场踏步、班级履带跑操、军体拳、Tabata、快乐球戏、侧滑步、足球运球接力等七大部分,练习密度为78.6%,确保活动科学、实效,既达到体育锻炼效果,又融入学校特色,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
该校以“以体启智,强健身心,培育时代行致之才”的大课间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并开展了30分钟独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依托啦啦操、体能操、柔韧操等三套原创课间操,以及球类、攀爬等多样化体育活动形成科学全龄段适应的运动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