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不例外。新学期开学后,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校园,学校里悄然刮起了AI风。那么,当AI与课堂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到达点位后,举手开始,3、2、1……”课上,5名学生来到运动感应区,参加五人开合跳竞技项目,人脸识别完成后,设备捕捉到学生的影像,开始计时;而在立定跳远项目中,下蹲起跳、飞跃腾空、落地站定,短短几秒时间,学生的运动轨迹便被“AI”体锻屏清晰记录,呈现在屏幕上,并完成数据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据介绍,“AI”体锻屏是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新配备的智能化体育设备,分为自由锻炼、趣味运动、竞技场、专项特训等模块,涵盖随堂教、随堂测、随堂练、随堂赛等内容,可化身为AI“体育老师”,成为老师教学中的“得力助手”。
其中,自由锻炼包含立定跳远、开合跳、原地小跑等40余种体育项目,学生通过人脸识别在运动识别感应区进行体育项目锻炼学习,运动数据将被记录上传,运动轨迹实时可追溯;趣味运动则提供螃蟹战士、猫鼠游戏、单词填空、成语填空等项目,通过AI交互技术,实现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值”瞬间拉满;竞技场则包含5人跳绳、双人开合跳、3人仰卧起坐等多人竞技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AI可以协助我在课堂上更好地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吴秀姬告诉记者,传统课堂上,老师难以兼顾每位学生,对于教学效果无法准确了解。而有了AI的加持后,她可以清晰地分析比对学生的运动数据、测试结果,开展针对性教学。“课堂上采用日常教学与AI教学交替进行,确保学生全员参与,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目标。”
人工智能进校园后,为学生带去了新奇的学习体验,体育课也成为他们最期待的课程之一。体育课上,该校学生范灵玥与同学们在开合跳项目中竞技比拼,比拼结束后仍旧意犹未尽、十分投入,“开合跳也是我最喜欢的项目,不仅能和大家一起玩,还能锻炼身体。”
除了体育学科,AI的“影子”在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无处不在。科学课上,孩子们利用AI工具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开展虚拟实验;语文课上,老师运用AI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古人”对话;数学课上,学生借助AI软件自主编写题目、生成题型,学习掌握数学知识……AI技术的融入,在新华小学课堂上掀起了“智慧风暴”,为学校师生开启全新的学习之旅。
“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重塑教育生态的新契机。”该校校长郑志清介绍,作为泉州市AI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实施“场景化应用、学科化渗透、个性化发展”三大路径,开发研究智能教学工具箱,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目前已初步构建出“用中创、创中用”的螺旋运用模式。“老师们不仅要成为智能工具的应用者,更要成为教学场景的创造者,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