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AI造假时代,如何守住真实?
2025-04-25 17:14:02 星期五 来源: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AI生成内容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随之显现——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滥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础。从韩国“N号房”事件的深度伪造色情内容泛滥,到全球范围内政治谣言、金融诈骗的AI化升级,虚假信息的制作门槛不断降低,危害范围持续扩大。当“耳听为真”“眼见为实”的传统认知被技术颠覆,当虚假信息的生产效率远超社会识别能力,公众的信任感必然被系统性削弱,社会共识的构建将愈发困难。如今,社会治理体系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而面对这一挑战,单一治理手段已难以奏效,必须构建技术、法律、平台与公众协同发力的综合治理生态。

一是增强技术反制能力。在技术层面,防御手段需与伪造技术同步进化。比如英特尔开发的FakeCatcher实时检测系统,现在能够通过血流特征识别虚假视频,我国也需加快多模态检测技术的研发,在视频、音频、文本等各领域建立主动防御体系。

二是细化法律法规体系。尽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规已确立基本框架,但针对跨境数据流动、暗网交易等新型犯罪场景,仍需细化司法解释并加强国际协作。

三是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其责任边界必须清晰界定。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无意中成为虚假信息的“加速器”,这就要求平台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内容治理体系——从前端的AI筛查过滤,到中端的人工审核干预,直至后端的内容溯源追责。韩国NAVER平台引入的“深度伪造内容预警标签”制度,以及推特实施的合成媒体分级管控措施,均为平衡技术发展与风险防控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是提升公众数字素养。技术治理与法律约束终究属于外部干预,培育公众的数字素养才是治本之策。英国政府通过“全民防诈指南”总结虚假视频的六大破绽、韩国中学将AI识别纳入必修课程,这些举措本质上是在为公众接种“信息疫苗”。我国可通过社区教育、校园课程、公益广告等多渠道,系统提升公众的信息鉴别能力,同时建立便捷的虚假信息举报机制,让公众也成为治理体系的积极参与者。

数字文明的进步始终伴随着风险与挑战。深度伪造技术的治理不仅关乎技术伦理,更是对现代社会治理智慧的全面检验。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平台尽责与公众觉醒的多维联动,才能在技术进步与社会信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方能筑牢数字时代的坚固防线,真正在技术浪潮中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林思敏
中共鲤城区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595-22355906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闽ICP备202201930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22355159   举报邮箱:lcwxb15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