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新闻
斩断学术造假链
2025-06-27 15:53:44 星期五 来源:鲤城新闻网

近日,烟台科技学院校长因硕士论文抄袭率高达90% 被免职,此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事件最后以免职处分结束。而此前某妇科研究中出现 “男性宫颈癌患者” 的荒诞结论,再次将学术造假拉到公众眼前。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暴露出一个深层次问题:学术不端已从个人的道德瑕疵,演变成系统性的秩序混乱。当学术腐败成为某些人谋取资源的 必经之路,当权力与利益勾结牟利,当学术造假成了流水线生意,我们不禁要问:谁来守护学术的净土?谁来捍卫社会信任的根基?谁来斩断学术造假链?

烟台校长的论文抄袭并非个例。近些年,从院士论文被撤稿,到高校教授找人代写代发论文,甚至许多学生在网络上找“抢手”代写作业,学术造假的“产业链” 早已渗透到教育和科研的每个角落。教育部2013年开始施行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等作假情形,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并且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办法》还规定,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属于在读学生的,可开除学籍;属于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可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尽管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明令禁止代写行为,但学术代写产业链依然猖獗。

“男性宫颈癌”这个荒唐的案例,把学术不端推向了更离谱的境地。医学研究本应以严谨为根本,却因为数据造假、论文代写或者利益驱使,变成了“智力游戏”。如果像“宫颈癌”这样的基础医学常识都能被篡改,公众对科研成果的信任还能剩下多少?更可怕的是,这种系统性造假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从论文发表到职称评定,从项目申报到经费审批,学术腐败成了某些人获取资源的捷径。

学术不端之所以泛滥,根源在于权力和资本的勾结。第一,高校教师评职称考核需要本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需发表专业性论文,而许多高校并未建立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学生连最基础的格式都不清楚,“唯论文”考核逼出生存焦虑和畸形竞争。第二,造假的成本过低,执法形同虚设,带来的利益却源源不断。学术不端处罚停留在“通报批评、撤职、追经费”三板斧,刑事追责近乎空白。这样会导致许多人依然抱着侥幸心理去造假,助长学术不端的歪风邪气。第三,学术期刊、查重系统、评审专家等环节存在的“人情网”以及“灰色交易”,为造假者提供了庇护。产业化运作暗渠难堵,例如电商平台会采用谐音词规避审查,攻防手段升级。

在烟台校长事件中,南昌大学虽然撤销了他的硕士学位,但为什么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没有核查其学术背景?为什么校方在舆情爆发后才采取行动?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全失效。而 “男性宫颈癌”论文的出现,或许正是某些机构为了追逐经费、奖项或者政绩,对研究过程不管不顾的结果。当学术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真相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面对学术不端的系统性危机,仅仅靠事后追责和舆论谴责已经不够了。我们需要一场从制度到文化的深刻变革:引入独立的学术监督机构,切断权力对评审流程的干预,确保查重、审稿等环节透明公正;把学术不端纳入法律追责范围,对造假者实施职业禁入、经济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强大震慑;打破 “唯论文”的单一标准,把科研的社会价值、创新性和伦理规范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让学术回归治病救人、攻克卡脖子的本质,代写产业链才会真正失去生存土壤。

当造假的收益远超风险,当监管的拳头打在棉花上,再严厉的条文也难敌人性博弈。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用制度之剑斩断利益链条,用文化之力重建学术伦理,才能让学术回归本质——追求真理,而不是成为权力和金钱的附庸。(江南城建集团 王怡娴


责任编辑:赖良德
中共鲤城区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595-22355906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闽ICP备202201930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22355159   举报邮箱:lcwxb15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