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学术界的一些事件令人深感忧虑:烟台校长论文抄袭比例惊人,被免去职务;妇科研究报告中出现“男性宫颈癌患者”这样的低级错误——学术领域的乱象,如同权力庇护下的一场“盗火之宴”,正在侵蚀社会信任的根基。以往,学术不端常被视为个人道德问题,如今看来,这分明是系统性腐败的体现,一群披着教授外衣的“知识窃贼”,正在公然掠夺民族的未来。
这场“知识犯罪”的危害,早已波及学术圈之外。首先是高考——多少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然而,教授们带头造假,高校文凭的价值缩水,孩子们十年寒窗换来的学历,可能在就业市场上被“劣质产品”挤压,失去竞争力。科研领域的情况更加糟糕,“男性宫颈癌患者”这样的笑话竟然出现在正式报告中,这意味着巨额纳税人的资金被投入毫无价值的造假项目。长此以往,教育公平、科技创新和社会信任,都将被“学术毒瘤”吞噬殆尽。
要想止血,得先斩断权力与学术的“腐败纽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可现在的评价体系逼着学者们“思而不学则骗”。必须把“唯论文、唯职称”的歪标准扳过来,让学术回归求真务实的正道。监督机制也得来场大换血,第三方评审、终身追责、法律制裁一个不能少。就像《韩非子》说的“法不阿贵”,再大的“学术大佬”犯了事儿,也别想靠权力压下去。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应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将学术不端行为纳入法律监管,切断论文交易的“黑灰产业链”,这招狠,但狠得在理——剽窃者该摘绶带戴镣铐,不然学术圣殿早晚成贼窝。
当然,这事儿光靠制度还不够,得全民上阵当“监督哨兵”。普通民众并非愚昧无知,当我们发现不合常理的论文或不切实际的科研成果时,应当勇于质疑。新闻媒体应该扮演“真相调查员”的角色,将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学术不端行为曝光于众。企业也不应成为受害者,需以审慎态度审视高校科研成果,避免被虚假成果蒙蔽,扰乱市场秩序。当全社会形成对学术诚信的“监督合力”,学术盗匪便无处遁形。
学术是人类文明的火种,教授绶带应是守护火种的荣光,而非窃取火种的伪装。当知识殿堂沦为劫掠未来的犯罪现场,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唯有以制度为盾、以法律为剑、以公众监督为网,方能阻止这场智识犯罪,让学术回归求真务实的净土,为全民未来点燃真正的希望之光。(鲤城区计生协会 何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