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百货大楼(简称“钟百大楼”)已在东街口守望了近半个世纪,是泉州人心中“繁华”的代名词,也是这座城市商业发展的缩影。如今,这里依旧是古城最“潮”的地标之一,成为泉州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综合呈现的高端酒店。
筹备一个月开最“潮”的店
泉州钟楼百货大楼旧照(泉州晚报社资料库)
1979年10月,钟楼百货大楼隆重开业。当天清晨五六点钟,门前就已排起长龙,待到8点正式开门,汹涌的人潮瞬间挤满商店,甚至将几块柜台玻璃挤碎。“开业当年,钟百就收回全部投资,共42万多元。”负责钟百筹备,也是钟百第一任总经理的吴天助今年86岁,讲起当年繁盛仍十分自豪。
钟百布柜(泉州晚报社资料库)
钟百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泉州人的青睐,得益于其货品品类齐全且新颖。吴天助介绍,当时食品柜的苏打饼干和半咸甜饼干都是其他百货没有的,一天就能卖出几百斤。
姑娘们在钟百购买新衣服(泉州晚报社资料库)
为了让市民保持“新鲜感”,钟百与全国1200多家生产企业建立供货关系,商品种类达到18000多种。1984年,其他百货还在用三轮车进货时,钟百员工就乘飞机到上海进货。“当时飞机票一张74元,等于普通员工两个月工资。”
钟百二楼营业厅(泉州晚报社资料库)
上世纪80年代,钟楼百货的宣传单(泉州晚报社资料库)
三十七年前的泉州版“双11”
1988年,在钟百大楼外,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活动正在上演。一位身穿短袖工作服的年轻人左手拎着录音机,右手拿着扩音喇叭,正热情洋溢地主持着“商品处理大拍卖”。这一幕不仅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市民围观,更被日本NHK电视台收录进《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中。
1980年代《海上丝绸之路》节目里拍摄钟百“拍卖”(泉州晚报社资料库)
钟百推出“商品处理大拍卖”活动,开创国内商业先河。报出商品底价后,市民便开始向下竞价。“一件定价300元的商品,市民可以喊250元,如果商家认可,即可成交,如果有其他人加价,则价高者得。”吴天助说,当时,抢着喊价拍卖的市民,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在“双11”零点抢单。钟百的创举引发全国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商业报》、《经济参考》、《羊城晚报》、福建电视台等相继报道。
“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转。”46年后的今天,吴天助说起钟百的经营方针仍掷地有声。钟百的经营方针精准把握市场精髓,不仅推出“万件年货优惠大酬宾”等营销活动,并增设夜市;还拓展批发领域,客户遍及省内外。
1988年,钟楼百货大楼在街头的拍卖活动(泉州晚报社资料库)
老大楼的“潮”有新表达
从最初的钟楼百货,到后来两家民营超市经营,再到如今变身高端酒店,钟百大楼的“内容”在变化,但“潮”的本质始终不变。
改造后的钟百大楼(受访者供图)
2022年,钟百大楼迎来整体更新,水刷石做法重现外立面质感,保留花格窗和复古蝴蝶梯。一层是融合时尚美学与生活方式的买手店,二层以上是泉州七栩钟楼酒店,注入泉州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美学。在时尚原木风的酒店里,有着泉州庙宇的琉璃蓝、碧色和砖红等色调,瓷、锡、编、木、漆等传统工艺贯穿其中。
外立面翻新的泉州钟百大楼(泉州晚报社资料库)
“希望把传统文化用‘潮’的方式表达出来。”泉州七栩钟楼文旅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比如,每间客房都有漆画,灵感源于永春漆篮,漆与麻布结合成为艺术装置。
七栩钟楼酒店里,原木风搭配闽南传统建筑里的琉璃蓝、碧色和砖红等色调(受访者供图)
“改建酒店不改门楼,‘泉州钟楼百货大楼’8个大字依旧在整栋建筑最醒目的位置,不仅不显老旧,反而为其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历史韵味,老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融入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旅行博主“鲅鱼”入住后发出赞叹。这家让传统变得时髦的酒店,引来国内外追求时尚的旅客们慕名前来打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阿德里安·布劳迪、姚晨、欧豪等明星也成为酒店的座上宾。
在七栩钟楼酒店里可以看到东西塔,成为时尚旅人的打卡点(受访者供图)
一座大楼里,能看见泉州的历史底蕴、非遗技艺、民俗特色与在地风情。承载着城市记忆的钟百大楼,既留着古早的烟火气,又添了新潮的年轻范儿,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能读懂古城的过往与未来。
扫描二维码
参与鲤的故事鲤的城报道线索征集
《鲤的故事鲤的城——世遗古城·共建共享》专栏,旨在记录千百年鲤城区发展中城与人的互动、情感、记忆,反映一代代鲤城人民的奋力求索,讲好世遗古城故事,共同推动鲤城高质量发展。专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报道线索。市民可扫描二维码,留下宝贵线索,并附上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真诚期待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