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泉州金融发展历程,中山南路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自宋元时期起,这一带便深植金融基因。从早期聚宝街、青龙巷的商贸金融,到近代银行业的兴起,再到1949年后的金融布局调整,金融脉络延续至今。

如今,沿线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金融建筑启动修缮,在焕新过程中悉心守护着珍贵的历史文脉。
从宋元到今朝:中山南路的金融印记
中山南路附近的聚宝街与青龙巷,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金融区域,为中山南路成为金融核心奠定了基础。

聚宝街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全长400米,宽12米。宋元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在此交易金银珠宝等商品而声名远扬。紧邻的青龙巷则以专业的金融服务著称,这里集中提供货币兑换、货物典当等专业金融服务,巷内分布着众多当铺、银号,成为当时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聚宝街、青龙巷与中山南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泉州古城早期的金融商业核心区,开启了泉州古城金融发展的历史篇章。

随着时代发展,近代泉州银行业兴起,中山南路成为银行机构的聚集地,迎来金融发展的黄金期。1916年,中国银行泉州分行成立,最初选址新桥头,后迁至中山南路南端,成为较早入驻中山南路的近代银行机构。此后,各类银行纷纷进驻:1934年,中央银行泉州分行成立,同年中南银行泉州办事处也在此开设;1935年,中国实业银行泉州办事处入驻;1936年,福建省银行泉州分行与交通银行泉州支行先后成立;1937年,中国农民银行泉州办事处设立;1944年,集友银行应运而生。银行的密集设立,使中山南路成为当时泉州无可争议的金融核心区域。

中山南路138号仍在修缮,但目前诸多细节已经修缮好,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南路依然是金融要地。194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山南路设立,地点位于指挥巷口斜对面。1956年公私合营后,中山南路372号、374号的刘胜裕总行被租给人民银行,这一租就是35年,成为当时金融体制转型的重要见证。中国工商银行泉州指挥巷支行扎根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南路361号、363号,在其发展历程中曾使用“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市鲤城支行南俊巷储蓄所”“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市鲤城支行指挥巷分理处”等名称。1998年,中国农业银行泉州市鲤城支行中山南路储蓄所成立,地址恰在中国工商银行正对面。中山南路138号则是中国银行旧址,先后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办公场所使用。

中国工商银行依旧正常营业
如今,走进中山南路,金融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中山南路138号,以及372号、374号的刘胜裕总行正在进行外立面修缮。中国工商银行依旧正常营业,延续着日常金融服务;与之相对的农业银行虽保留招牌,但大门紧闭。中山南路2号的集友银行旧址,如今以泉州集友城市信用社的新身份运营,目前在二楼开展业务。
金融建筑修缮:筑牢“骨架”还原风貌
作为泉州金融史的见证,如今,中山南路沿线多座老建筑迎来修缮,在守护珍贵文脉的同时延续古城的金融记忆。

中山南路138号垂落的菊花装饰,以前虽有但工艺粗糙,如今在设计上更为精致。

中山南路138号上“花开富贵”等吉祥寓意的花鸟堆塑
中山南路138号,如今外立面修缮正有序推进。修复团队参考旧照,按旧时样式制作了绿色洗砂栏杆,使其与整体气质相得益彰。柱头装饰是修缮重点,原有的简易堆塑堆花被优化升级,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中欧风格。精致的垂落菊花装饰、蕴含“花开富贵”等吉祥寓意的花鸟堆塑,均经反复斟酌;欧式卷花图案与传统花鸟元素相互呼应,实现中西风格和谐共生。内部加固同样关键,腐朽的楼板层与木梁被全部剔除,换置为混凝土板,为建筑筑牢“骨架”。

中山南路2号的泉州集友城市信用社修缮同样倾注匠心。施工团队剔除风化层,再依旧貌复刻。针对原有圆形装饰易引发误解的情况,团队巧妙融入海水元素,既呼应泉州的海洋文化,又增添地域特色。对于风化模糊的原有文字,团队按残存样式做突出处理,力求还原历史风貌。结构修缮方面,风化砖块被尽数更换并采用传统清水砖工艺,使建筑保留传统韵味,更契合街区整体风格。

农业银行的窗户进行改造提升
在义全街至涂门街段,工商银行与农业银行的修缮则呈现不同思路。工行主要修复招牌位置的槛墙,仅因原有窗户不对称,进行了窗户挪位,拆除相关墙体重新粉刷后开展洗沙工艺施工,其余区域基本保持原貌。而农行修缮幅度更大,围绕窗户布局调整展开,优化立面比例,在施工范围与改造力度上均远超工行,力求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适配当下需求。

中山南路曾租给人民银行办公的刘胜裕总行,绿色篷布围起来正在装修。
刘胜裕总行修缮工程尚在启动初期,未来修缮完成后,将重新融入街区风貌,与周边金融建筑共同延续中山南路的金融文脉。
从138号的中西合璧修缮,到2号的地域元素融入,再到工行、农行的差异化改造,中山南路的金融建筑正逐步焕新,也将以全新姿态继续参与城市发展,成为古城金融文化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