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
中山南路
“非鲤莫属——
泉州历史名人民间文艺秀”
在中山南路上演
提线木偶、火鼎公婆
拍胸舞、琵琶……
精彩接连上演
让人目不暇接
本次活动由鲤城区多所学校和本土非遗工作室联合呈现,以街头为舞台、非遗为语言,围绕李贽、王延彬、朱熹等与泉州渊源深厚的历史人物,打造了一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文化展演。
在泮宫巷口,黄清辉木偶制作工作室带来的《焚书断线》率先开场。表演者指尖轻扬,丝线流转之间,木偶“李贽”——这位出自泉州的明代思想家,以昂首辩理之姿展现不屈风骨。细腻的表演引人入胜,观众凝神屏息,仿佛穿越时空,与李贽完成了一场对话。


“太幸运了!我们没有买到木偶戏的演出票,没想到今晚在中山路这就碰上了表演!”从南平来泉州旅游的朱女士正兴奋地拿着手机录着提线木偶表演,“我要把这段录下来,回去给女儿看,让她知道提线木偶戏这么有意思。”



水门巷口,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泉州市泉中职业中专学校、鲤城区传春幼儿园与泉州市第六中学联袂演绎《招宝侍郎逛元宵》。锣鼓声中,“王延彬”含笑致意,他可是五代时期推动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关键人物,火鼎公婆绕鼎祈福,拍胸舞者踏歌而舞,生动再现了历史上“君臣共庆元宵”的繁华场景,展现出泉州作为海丝起点的文化包容与活力。

“我被学长学姐表演的火鼎公婆给所吸引,刚好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所以我赶紧报名参加。”就读于泉州市泉中职业中专学校的小邓“反串”饰演火鼎公,她告诉记者,为了准备好此次表演,他们已经练习半个多月了,每天练习一个半小时。“火鼎公婆是泉州非遗,未来我将继续表演,将它发扬光大。”


侨光文创园前,泉州市第七中学与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的学生以千年南音演绎朱熹《春日》。琵琶婉转,洞箫悠扬,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哲思谱入古调。朱熹虽非泉州人,却曾多次游历此地、讲学传道,其思想深深影响了闽南文化。今夜,少年的歌声在骑楼间回荡,为古城夜色添上一笔宋明雅意。

据悉,本次活动由鲤城区委宣传部、区委史志室、区教育局、区文联、区社科联联合主办,是“非遗进校园”成果的集中展示。演出围绕十位与泉州渊源深厚的历史名人,提线木偶、南音等十二项非遗形式进行创编,不仅生动呈现了名人精神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通过校地合作、活态展演的方式,推动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整场活动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理念,让历史名人的精神在当代街巷中“活”起来,让非遗技艺在青春传承中“新”起来,为闽南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鲤城样本”,也为泉州古城的文化自信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