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期间,江西景德镇一位卖6元鸡排的摊主“鸡排哥”李俊永意外走红网络。他原本是景德镇陶瓷厂的工人,下岗后尝试过多种小生意,最终选择了炸鸡排这个行当。他的摊位靠近学校,从一开始就推出“学生立减1元”的优惠,并且十年来始终坚持6元的亲民价格。真正让“鸡排哥”走红的,不仅是他实惠的定价,更是他热情亲切的服务态度和那些充满感染力的幽默金句,例如“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炸不到位,我无法原谅我自己”等。这些特质让他提供的已不仅是一块鸡排,更是一份有趣、真诚的情绪体验,有顾客感叹这是“6元的鸡排,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服务体验”。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网红现象,景德镇有关部门展现了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9月28日,在当地文旅推广座谈会上,“鸡排哥”李俊永被授予“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称号。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城市对流量的积极承接,更显示出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管住”向“用好”和“服务好”升级。当地相关部门成立了专班维护秩序:在客流高峰期,有巡警在摊位周边帮助维持秩序;环卫部门也增派人手,提供卫生保障。这种用“服务”替代“管制”的思路,既保证了周边道路的通畅,又让周边摊贩能共享客流,实现共赢。
“鸡排哥”的走红及其后续发展,引发了公众对素人网红生命周期及城市文旅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从网络传播规律来看,素人网红的确常常面临“速红速朽”的挑战,但“鸡排哥”本人对此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他表示:“流量没来之前每天正常工作和生活,流量走了,也会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当中。”在他看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份炸鸡,比追逐流量更重要;真心诚意做好口碑,比追逐利润更重要。这种扎根于日常经营的扎实理念,可能正是短暂网红现象与持久品牌塑造之间的本质区别。
对于城市文旅发展而言,如何平衡短期流量与长期文化底蕴是一个核心命题。景德镇的做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仅授予“鸡排哥”文旅推介官的称号,还主动对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其摆摊解决现场秩序、食材保鲜等实际问题。同时,景德镇并非只关注单个网红,而是邀请了包括“瓷都地宝”在内的多位本地网络达人共同担任“文旅推介官”,推动他们“持证上岗”,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文旅推广矩阵。这种思路超越了单纯追逐热点的层面,而是试图将突发的流量转化为展示城市服务温度和文旅厚度的契机。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国内不少城市都在探索从接住“流量”到深耕“留量”的文旅融合新路径。如沧州市通过构建“内容—场景—服务”的全链条价值体系,提升文旅产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重庆忠县橘若·忠州渡则凭借一套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在国庆假期单日接待游客最高突破6.9万人次的情况下,实现了安全、有序运营。这些案例表明,能留住游客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网红热点,而是一座城市对待生活、对待游客的长久真心和扎实服务。
回看“鸡排哥”事件,其意义已超出个体走红的范畴,成为观察当代城市文旅发展策略的一个窗口。景德镇有关部门的应对,展现出将突发流量转化为持续“留量”的努力: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网红矩阵、挖掘文化内涵,让流量不仅带来短暂关注,更能沉淀为城市的长久魅力。正如“鸡排哥”自己所言:“我不要认为好像这一份鸡排或鸡柳要赚你好多钱,我只要不亏本,多少赚一点点‘蝇头小利’,每一次给别人做好,那么生意后面就越来越好做了。就是做口碑、做品牌、做服务。”这段朴实的话语,或许不仅道出了个体经营的成功密码,也揭示了城市文旅发展的核心逻辑——唯有回归服务本质,立足长远发展,才能在这场流量与留量的博弈中实现真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