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垃圾产量持续攀升,殊不知这些看似“无用的垃圾”却蕴含着巨大的资源潜力。今年5月,鲤城区首座建筑垃圾中转站正式投用。该站如何运作?运行效果如何?近日,记者走进现场一探究竟。

据了解,鲤城区建筑垃圾中转站位于江滨南路黄石片区D7地块,用地面积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作为全区建筑垃圾处理的重要节点,该站服务覆盖鲤城全域,涵盖全区住宅小区(含自建房、经营性场所)装修垃圾、工程项目建筑垃圾以及少量拆除垃圾的接收中转,日上限处理量约2000吨。

“作为建筑垃圾处理的中间环节,该中转站以机械分拣为主,实现对轻质物和大体积构件的快速初步筛分。”中转站工作人员介绍,运输车辆进站后,需登记垃圾来源、类型等信息,以便对建筑垃圾实现溯源。随后,经地磅系统自动称重,再进入厂房卸料。车辆出场前,还须经过冲洗区对车身和轮胎进行彻底清洁,避免“带泥上路”。

走进厂房内部,宽敞的作业区域功能清晰,划分为分拣区、轻质物和木材区以及水泥和砖渣区,现场还配备喷淋装置有效控制扬尘。“在分拣区,机械设备进行快速分选,分离出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砖块及石料,再辅以人工精细分拣,分类归置到对应区域。”该工作人员表示,分拣完成后,各类物料将分别运往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加工处理,用于资源回收、回填利用或者焚烧发电。

“以往建筑垃圾常被随意堆放、倾倒或填埋,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更对环境造成污染。”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介绍,建筑垃圾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五类,其中包含的废弃金属、木材、塑料、砖石等材料经专业处置后,大多可实现回收利用。
据介绍,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有关规定,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该中转站的具体收费标准为:车身长度3.6米及以下车辆每车120元、3.6米至4.2米车辆为每车160元。截至目前,中转站已累计接收建筑垃圾近5000吨,不仅有效破解了建筑垃圾“何处去”的难题,也提升了资源化利用效率,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
该中转站的投用运行,是鲤城区规范管理建筑垃圾的重要举措。今年7月,《鲤城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范》正式出台,首次系统明确建筑垃圾从收集、清运到处置的全流程管理规范。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加大监管查处力度,深入社区、小区和工地开展宣传活动,全面提升建筑垃圾治理效能,筑牢生态环境防护网。